育儿之我见>首页
有对父母,总是抱怨孩子怎么就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开开心心去上学呢?怎么就不能交到朋友呢?我们也没对他做什么事情啊,他怎么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呢。而且我们也是很开明的父母,不经常争吵,对他的学业要求也不高。
2020-12-212208
在我的记忆里,父亲老周好像是突然闯入我生命的。10岁之前,我一直在妈妈密不透风的爱里,他根本插不上,也无需插手。可是,他一旦出手,全是大招。那是上小学三年级时,足球队里来了一个比我高、比我壮许多的霸道男生,今天欺负这个,明天欺负那个。有一天,也终于欺负到了我的头上。从此,踢球成了我的负担。
2020-12-211685
又到期末考试周。前两天,一位同事已经开始焦虑了。最近为了辅导孩子考前复习,她每天下了班就早早回家,孩子也很紧张,怕自己没考出好成绩,寒假又得被逼着学习。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末考试成绩格外在意,如他们所说:考好了全家欢喜,和亲戚朋友交谈脸上也有光,考差了一家人的心情都不好,整个寒假都要为孩子的学习而忧虑。说到底,期末考试的意义,在于检验孩子这一学期的学习成果,也包括家长的陪读质量。比起成绩,成绩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,才是家长应该重视的。
2020-12-212776
知乎上有人问,缺爱的人都有哪些表现?有个高赞的回答说,自己的前女友就是缺爱的人,宁可不吃饭也要练习瑜伽,就为得到别人的一句赞美。她自己也说过,之所以看起来那么阳光,所有人都喜欢她,是因为她每次都忍着别人。哪怕很生气但也会隐忍。也许,她怕自己如果发脾气别人会说她变了,不喜欢她了吧..从小被父母冷落,各种行为和情绪得不到反馈。大概就是:你自己一边玩去,不要妨碍我们大人。她说她有一次哭的特别惨,但大人爱搭不理。她从小就学会了不哭不闹有心事自己藏着自己消化。缺少爱的孩子就是这样,很多会仅仅展示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,把自己的脆弱隐藏起来。他们做事情会更加的谨慎,更多的时候是迎合着家长以及其他的人,唯独忘了去爱自己。这样的孩子看起来非常优秀,其实一点都不快乐。《完美关系》里的卫哲就是这样,他是一个缺爱的孩子,因为他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。卫哲的父亲是地质学家,婚后也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,在家的时间很少,所以卫哲缺少父爱的陪伴。卫哲的母亲则沉迷于艺术,与理性的丈夫正好相反,他们的婚姻争吵不断,最终在孩子6岁时父母离婚了。思想开放的母亲,一直没放弃寻找自己的爱情,动不动就给卫哲换爸,一共结了六次婚。这导致卫哲不相信婚姻,觉得婚姻是世界上最虚伪的东西,他恐惧婚姻。原生家庭缺爱的孩子……
2020-09-074836
当孩子满了10周岁,进入准青春期,心智更成熟,自尊心更强,这时候教育方式又得有所调整,包括应对撒谎。看破不说破,是刚发现孩子撒谎时的一种策略。这种策略同样适用于年龄较小的、自尊心较强的,只是偶尔撒谎的孩子。所谓“看破不说破”,是指当家长怀疑孩子撒谎时,不要着急下结论,先要找到切实的证据。即便找到了证据,也不要直接戳破,而是采用一些策略性的暗示,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,并且主动承认。“儿子,你刚才在房间里做什么呢?”“嗯,我在看书。”“哦,看书是挺好的习惯。我刚才还想,你会不会偷偷玩游戏呢,因为游戏对人的诱惑太大了,一般孩子都控制不住。”“嗯,我没玩。”“妈妈相信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孩子,你知道吗,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诚实。如果你想玩,提前跟妈妈商量。我最担心的是我的孩子不能跟我说实话。”家长用和善的眼神看着孩子,用坚定的语气表达观点,甚至可以来一个拥抱——“告诉我,你是值得妈妈信任的,对吗?”在这种沟通氛围下,孩子有可能会主动承认错误。“对不起,我刚才撒谎了。”一旦孩子坦白,家长应及时给予嘉许:“谢谢你告诉我事实,你知道吗,妈妈最在乎的就是诚实。”接下来,再按照一般惯例来处理犯错问题……
2020-09-073805
青春期的学业问题,往往不单是学业问题,大多伴随着成长烦恼、人际交往、情绪控制或其它行为问题。这是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遇到的问题,有的问题,过了这个阶段会自动过去,有的不会。如果父母愿意和孩子一起寻找开锁的钥匙,即使不能解决问题,也可以加深彼此的感情和了解。一如“钥匙和锁”的小故事告诫我们的,做不成钥匙也别做铁杆。故事说,有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,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还是无法将它撬开。钥匙来了,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,只轻轻一转,那大锁就“啪”地一声打开了。铁杆奇怪地问:“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,而你却轻而易举把它打开了呢?”钥匙说:“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。”青春期孩子的心,海底针。有时候,好心好意细声细语,也难免被当成驴肝肺。没有一个父母是万能钥匙。我们都应该努力用幽默和耐心去接纳自己,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接纳自己的无能为力,从而才能对孩子宽容、慈爱。不断责怪自己的过失,会让我们陷入自己的情绪而无法自拔,从而无法与孩子建立联结,沟通更无从谈起。有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,有些误解和损害也是不可避免的。父母学会体谅自己的情绪,能够使你对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采取更加温和、宽容的态度。学会平复自己的情绪,不再在罪恶感和对孩子的愤怒情绪之间左右摇摆,父母才能在抚慰孩子的同时督促孩子的成长,父母自身也得到成长。与青春期孩子相处,与其紧盯孩子,不如紧盯自己……
2020-09-073074
溺爱”的家长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需要,而把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投射给孩子,“溺爱”行为,其实是在满足自己。最极端的案例:有个孩子,他一吃茄子就呕吐,而这个妈妈呢,每逢孩子“滚”回家,就特意要做营养美味的茄子给孩子,而且指责孩子说“你怎么这么不领情啊,我特意为你做的,我做的茄子花了好长时间呢。”这种“溺爱”其实是父母自编自演自我感动的一场戏,孩子只是在其中扮演一个接受“爱”的道具。而真实的孩子他需要什么,可能一直都是不被看见和不被满足的。所以,这样的孩子他感受不到被爱,在他心中也很难生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。还有一种“溺爱”的家长,是因为怕麻烦怕失控,干脆控制包办一切,孩子无法通过独立探索和完成事情获得成长与成就感。两个人格较完整的人之间会自然形成界限。如果妈妈的自我价值感特别低,就容易把孩子当成“自我”,很难拒绝孩子,常常过度地“牺牲”自己,甚至要包办孩子的所有决定。然而,孩子有自我的需求,自然不会总是领情,妈妈就会有怨气积累起来,忍不住抱怨孩子没良心不会体谅妈妈。这样会使得孩子将来也很难感受到他人的界限……
2020-09-074161
我非常理解家长特别是妈妈们的提醒和唠叨。事情往往是这样的:我们回到家,脑子里有一长串要做的事情清单,我们会一一去落实,孩子的作业等事,往往是其中一部分,我们把清单做到这时,自然就提醒一遍。过一会,我们继续忙碌,重新check自己的清单,发现自己的活干完了很多,孩子的事还没动,我们又提醒一遍。这些都是家长在忙碌中下意识做的。我们没有觉得自己唠叨,只觉得自己在忙。不如,您在每晚开始的时刻,和孩子坐下来,让他明确今晚要做的事情。如果孩子小,最好让他写下来,做完一项划掉一项。比较小的孩子,的确不能保证完全记住这些事,那么,比我们提醒更好的,是让他学会自己提醒自己的办法。这段时间如果过去很多,您发现孩子完全没有按计划在进行,那您可以把他叫过来,让他看一下自己的单子(仅仅是提醒他看单子,而不是喊“快做啊!你看你什么都没做!”)。如果这是比较长的一段时间,比如一整天,或者几天的假期,那么,就要让孩子把自己这个单子或者说计划,写的具体一些,具体到,到哪个时间点应该做完哪些,这样才能保证最后都完成……
2020-09-073213
其实,很多妈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都倾向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。认为,孩子是自我实现的途径,是自己梦想的延续。心理学上讲,男孩的成长需要一个男性的高大形象。如果,母亲过于强势,父亲无法干预母亲,显得懦弱,男孩就会认为男性就像父亲一样,女性就像母亲一样。久而久之,孩子不能从父亲身上学到尊敬、权威,感受不到男性的阳刚之气,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懦弱、胆小、自卑等。如果一个女孩从小耳濡目染,认同强悍的妈妈,那么也会容易养成霸道的性格。1、减缓语气,学会慢慢地、心平气和地将自己的建议告诉孩子,并接受孩子的反驳和合理拒绝。2、放下对孩子的担心,让孩子去独立完成一件事,从小事做起,放手让孩子亲身经历,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佳机会。3、放下固执,听听爸爸的教育理念。也许在孩子幼小的时候,爸爸们缺乏喂养孩子的经验,但当孩子渐渐长大,爸爸们也会有他们的教育方法。先别拒绝,听听看。4、学会“示弱”,勇敢地对孩子说,哪些事是你不会的,期望孩子能在这些方面给予你指导和帮助。这是一个很温馨的过程,你做回一次小孩,体会到了被孩子照顾的亲密感,也能让孩子体会到照顾父母的感受。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。母亲与孩子相处的点滴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!如果,孩子现在浑身“臭毛病”……
2020-09-074546
再次被击中了内心!12岁,正是孩子专注学习和快乐玩耍的好时候。可这个12岁的少年,却每天晚上准时来到火车站的空白广场上,直播唱歌。他直播的设备很简陋,只有一台电子琴,一只麦克风,和两台手机。但他独具的年龄“优势”和算得上有天赋的歌声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。都说“少年不识愁滋味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”可我在这个少年眼里看到的风尘和疲惫却是那么的真实,那么地令人心疼。他叫舒奥华,父母离异,一直跟着妈妈艰难的生活。在别人的推荐下,他接触到短视频平台。并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,积累了40多万的粉丝,成为一个小网红,也成了整个家庭的顶梁柱。他白天在校学习,晚上去火车站广场唱歌。小小年纪的他,忙到不敢休息,不敢停下来。因为妈妈没有工作,他直播的收益就是全家人的收入。他偷偷攒钱,但很少给自己花。因为他要等到妈妈特别困难的时候,投资给妈妈还信用卡卡债,或是在妈妈手头紧的情况下给哥哥发生活费。他还是个孩子,却成了全家的主心骨。他的梦想是当个音乐家,目前却只能是赚钱养家。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,妈妈新交男朋友的捣乱更是让这个12岁的孩子忍不住崩溃:“我有好几次都想哭,我都藏在心里,没有哭出来。”看着他趴在妈妈怀里大哭的样子,真是无比心疼。同龄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谋生,他就已经……
2020-09-074187
身边有不少妈妈担心孩子不会交朋友:我家孩子很胆小,不跟别的孩子玩,怎么办?孩子很小就上早教班,就为了让他多接触小朋友,可是没什么改善,他还是一个人玩。幼儿园开学近两周了,孩子还不跟其他小朋友玩,在幼儿园没朋友遭到排挤怎么办?这些妈妈的焦虑,我以前也有过。我女儿是慢热型孩子,适应新环境、结交新朋友都比外向的孩子慢一些,那时我也担心她在幼儿园受欺负。不过还好,这方面的事极少。后来随着她慢慢长大,小区同龄的孩子也在同一个班,交朋友没让我担心过。其实,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,孩子交朋友这件事是需要很长时间来发展的,我们不必过早担心。孩子不是生下来就会和同伴一起玩的。想想,孩子出生后主要接触的是家里几个大人,如果有兄弟姐妹,也只是接触有限的同伴。婴儿探索周围的事物,把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开;婴儿和周围的人互动,学会把自己和周围的人分开,这种明确的自我觉知要到3岁左右才建立好。3~5岁,孩子的自我概念继续发展,在“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关系,什么界限”这些都还不懂时,孩子是还不太会和别人一起玩的。他也不一定有这方面的需求……
2020-09-073997
有时,冷静地想想,养儿子,注定是在费嘴的路上无法回头了。可还是要想想办法,怎么跟男孩们说,会更有用些呢?跟孩子有效地说,给他们具体的指令。其实男孩们的世界,更喜欢直接动手,给他们明确的指示。比如小小鱼经常把家里的书本七零八落地铺在床上。读了之后忘记了收拾。妈妈见了,就会喊他过去收拾,“快来把这些书收了。”有时喊了好几遍,他还是在客厅的沙发上鼓捣自己的玩具或者看书呢。结果,妈妈气得不行,觉得他是故意的。而他却说自己没听见。这时你数落他,跟他说理,没啥用。下次还是会这样。不如先到客厅,把他叫过去,然后清晰明了地告诉他,“把书本都放回书架,整齐地摆放好。”这时他会知道去做。因为你的指令具体了,而且也到位了。跟孩子好好说,调节说话的声调和语气。如果你不想孩子天天跟你大喊大叫。那就首先要自己做好,因为孩子……
2020-09-074739
其实在孩子身上代入自己的情绪是很自然的,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最熟悉的是自己的情绪。曾经如何被对待?自己感觉到被爱还是被伤害?事情已经过去了,但是当初的那种感受却留了下来,让我们一遇到类似事件,就会解锁那种感受,让它再次浮现出来。当我们有了孩子后,我们又会把这种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,在原本很平常的一件事上,给他徒增一重阴霾。我们是出于关心孩子的意图没有错,但是结果呢?孩子是因为我们的这种担心而感到温暖,还是因为我们的无中生有而变得苦不堪言?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,下次在对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时,不妨问问自己:我担心的这些问题对于孩子来说算是麻烦吗?我这些负面情绪,孩子真的也同样拥有吗?我“看到的事实”,是真相吗?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根源时,孩子的很多问题反而迎刃而解了,这就是为什么,当我们改变了自己……
2020-09-073903
前两天在小区里听到一个细思极恐的经验介绍。一个妈妈说:孩子在家不学习,天天看电视,他奶奶根本管不了,自己上班又没办法盯着。另一个妈妈得意洋洋的说,她们家在客厅里安了个摄像头,是那种可以联网远程对话的,上班的时候没事就看几眼,孩子不听话就一声怒吼,比自己在身边盯着还管用,小家伙现在被修理的老老实实的……边说还边打开手机给别人展示,我在30多度的高温中,恍惚感受到了凛凛寒意,那场面不像是妈妈之间的聊天,而像是一场监狱管理先进经验交流会。之前在抖音上看到一个网友分享他家里的一处画面:在卧室的墙上,赫然立着一个黑洞洞的监控摄像头,那是他父母安的。更令人窒息的是,在这条视频下面有几千条评论,大家都纷纷表示,“我屋也有”,“和我家一样”,“我爸妈也装了”……用摄像头来监视孩子,我曾以为这种事儿只存在于网络里,没想到身边竟然真的有这种奇葩父母。随便带入一下就能感知到被360度监控有多可怕。刚刚想看本闲书,摄像头里忽然传来声色俱厉的吼叫,刚想打开电视看个动画片,灵魂怒吼瞬间再次上线,这可比恐怖片吓人多了。小时候看电视被忽然回来的爸妈抓到,心跳都能加速到浑身颤抖,这还是在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。课堂上看小说,被暗中观察的班主任看个正着,出现在教室门玻璃上的那双眼睛,到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童年阴影。如今科技升级了,大人监视孩子的手段自然也升级了……
2020-09-043583
张国强大爷60岁了,有多种慢性疾病,前些日子因为生病被送到医院里抢救。经过医生的治疗,老人已经达到了急诊出院标准,但仍需要吃药并坚持肾脏透析,房东坚决不同意其回去居住,于是滞留在急诊室多天。这种情况下,医院到街道寻求帮助,但是联系他的两个儿子都拒绝和老人同住。后来了解到,原来老人年轻的时候没有管过孩子,挣的钱都自己吃吃喝喝,从不给家人,也不攒下。如今年龄大了,他希望儿孙们能够陪伴他、照顾他了!可是年轻时有能力却不管孩子,没尽过做父亲的责任,凭什么要孩子履行养老的义务呢?这个世间,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恶意,便是生而不养。最近爆火的电视剧《以家人之名》中的小哥子秋,父母赵华光和贺梅离婚时他还没出生。等四五岁时,母亲因生活艰难,将他送到外婆家,再也没有回来。到长大成人后,“发达”了的父亲赵华光又回来找到他,希望他能认祖归宗,延续赵家香火。当赵华光和现任妻子有了自己的儿子,他选择再次抛弃子秋。子秋面对父母一次次被抛弃,内心紧张恐惧。所以他刚来到养父家里,会把肉让给尖尖吃,会偷偷帮助李爸洗衣服,会去面馆帮忙......
2020-09-043869
最近,我看到这样一则痛心的新闻:湖南临澧一中的高一新生王同学,在军训期间突然觉得不舒服,教官让他到阴凉处休息,一段之间后,王同学在起来时剧烈呕吐,并直接晕了过去。医院展开了紧急救助,但不幸的是,他因为重症中暑与这个美好的世界彻底告别。王同学是一位学霸,9年寒窗苦读,终于以765高分考入一中,满分是810分,他已然接近满分了。但是突然的变故让他无缘新的高中生活,十五六岁的年华,人生才刚刚开始便结束,这也引发了网友们对孩子体质问题的隐隐担忧。在军训中因为体力不支去世的学生,从来不是个例。江苏泾阳16岁的黄同学曾在军训时突然晕倒,校医做了紧急处理后,送往医院抢救,谁知道医生争分夺秒抢救一个多小时后,没有救过来……有些高中新生只有一千多名学生,军训期间却有一百多名学生生病晕倒,让教官和班主任一个头两个大……有些孩子因为缺乏体力锻炼,甚至患上了肥胖症。上海市卫健委曾公布了这样一项数据:2019年上海市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5.2%。男生普遍比女生高,每5个男生或每10个女生中就有1人肥胖。随之而来的,是关于肥胖的各种疾病。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健康,但是健康的前提是你要保证足够的运动量。不吃运动的苦,孩子就要吃疾病的苦。正如蒂素所说:“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,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。”祖国未来的花朵体质情况不容乐观……
2020-09-044084
当然,也的确会有一些时候,孩子的那个攀比,是一种成问题的行为。还是以孩子要买手机为例。怎么判断孩子的需求合理不合理呢?就是你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,给孩子买一个普通的手机,你的孩子可能还不乐意,他不只是要买手机,而是一定要买最新款的高端手机;而这款手机对你们的家庭经济条件而言,明显是个奢侈品,那极有可能,你的孩子所在的小群体,是在往爱慕虚荣、攀比奢华的那个方向走。对此,应对办法其实也简单,那就是直接拒绝孩子的要求,并坦诚地告诉孩子自家的真实经济状况:孩子,我们的家庭跟别人家不一样,你没法去比。今天最新款的手机也许你买了,可是下一个东西你还是会输给他们。事实上,在经济层面,你可能永远无法赢过他们。所以,我们不可能永远这样满足你。假如你的孩子年龄在9岁往上,你完全可以在每次家里会议上,告诉孩子家庭日常开销的实情。孩子有这个知情权。当孩子知道了家庭真实状况后,他就会知道,我们家的现实情况就是这样,而不是父母刻意不来满足我。那么,他也就不至于因为不被满足,而跟父母发生不必要的对抗。如今,不少父母对于孩子的“攀比”行为,还是比较警惕的。尤其涉及到物质上的“攀比”,就更容易让父母们焦虑。这是好事。孩子的价值观尚未成熟,需要父母的监督和引导。不过……
2020-09-045006
会员请微信扫码登陆,即可浏览所有VIP文章!
请 使 用 手 机 微信
扫一扫 二维码 支付